胡蜂蛰伤该如何紧急处置?

胡蜂蛰伤是一种常见的急症,特别是在夏秋季节,指人体暴露的皮肤被胡蜂、黄蜂等膜翅目昆虫蜇咬后,在炎性介质的释放及蜂毒的直接毒性作用下,产生的一系列瘙痒及红肿热痛炎症反应或恶心呕吐等症状。严重的情况下,可能会产生呼吸困难、心跳加速、头晕、失去意识等严重反应。

胡蜂俗称马蜂或黄蜂胡蜂,昆虫纲膜翅目胡蜂科,其中又分为狭腹胡蜂、胡蜂、和长脚蜂三个亚科。我国常见的有金环胡蜂、黄腰胡蜂、黑盾胡蜂、长脚蜂等。

胡峰蜇伤的机制:毒素释放,胡蜂蜇伤后,尾针会释放毒素,毒液呈碱性,毒液侵入人体,引起中毒。胡蜂毒囊内毒素主要包括各种胺类物质(如组胺、多巴胺等)、多肽物质(激肽、肥大细胞脱粒多肽等)以及高分子蛋白(神经毒蛋白、磷脂酶 A、透明质酸酶等),其中最重要的是磷脂酶 A、透明质酸酶及 Antigen 。
胡蜂蜇伤(而非“咬伤”)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,主要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大类:

局部反应
  1. 疼痛:蜇伤处立即感到剧烈疼痛。
  2. 红肿:蜇伤部位会出现红肿现象。
  3. 丘疹与红斑:局部可能出现丘疹及红斑。
  4. 坏死性病灶:严重情况下,可形成黑钉头似的坏死性病灶。
  5. 溃疡:12至48小时后,肿胀加重并可能溃破形成溃疡面。

全身反应

1.过敏反应:瘙痒、荨麻疹、水肿、红斑等,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、喉头水肿等,甚至引起呼吸道痉挛,导致窒息直至呼吸衰竭而死亡。
2.横纹肌溶解:胡蜂尾针及毒素可致横纹肌损伤,细胞膜完整性改变,细胞内容物(如肌红蛋白、肌酸激酶、小分子物质等)漏出,导致针刺局部疼痛、肌酶升高、肉眼血尿,多伴有急性肾衰竭及代谢紊乱(高钾血症等)。
3.血管内溶血:蜂毒可以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,引发红细胞的通透性改变,胞内胶体渗出,致红细胞处于低渗状态而破裂,红细胞溶解。红细胞的内容(血红蛋白)被释放入血浆,导致血红蛋白尿、急性肾衰竭。
4.泌尿系统:早期会出现尿液颜色及尿量的改变。一般因毒素直接损害肾小管,横纹肌溶解,血管内溶血等出现少尿、血尿、酱油尿等。肾功能及电解质异常、酸碱失衡。也有个例报道可以出现急性间质性肾炎及肾皮质坏死。
5.神经系统:头晕、头痛、一过性晕厥等。
6.呼吸系统:表现为气促、胸闷、呼吸困难等,部分患者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。
7.血液系统:可诱发凝血功能异常,出现非蜇伤部位的皮下出血点、瘀斑、呕血、甚至便血。
8.消化系统:轻者常表现为腹胀、恶心、呕吐。严重者可诱发消化道出血。
9.循环系统:部分患者可出现低血压、心律失常等。
10.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:机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发生功能障碍,以致不能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临床综合征。可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。
胡蜂蜇伤应与蜜蜂蜇伤或其他蚊虫叮咬相鉴别:

1、生活在胡蜂活动的地区,能见到胡蜂蜂巢(俗称葫芦包)。

2、具有胡蜂蜇伤的典型皮损:蜇伤处疼痛,皮肤呈局部瘀斑,溃疡性凹陷形成,周围伴发荨麻疹样改变。

3、蜜蜂蜇伤或其他蚊虫叮咬的局部皮肤一般肿胀、充血,疼痛或瘙痒,没有溃疡性凹陷,给予局部抗过敏等对症治疗。

4、蜜蜂蜇伤一般不会造成全身多脏器功能损害,以局部治疗为主,过敏体质、特殊体质及时就医。

5、蜜蜂蜂毒为酸性,局部处理需用碱性液体,而胡蜂的毒液呈碱性,局部处理需用酸性液体,这是两者蜇伤最大的区别。

治疗原则

1. 保持镇静,避免紧张

在被胡蜂蜇伤后,保持镇静是非常重要的,因为紧张和恐慌会导致血压升高,加剧过敏反应。应该立即离开现场,脱去被污染的衣服,用清水冲洗蜇伤部位,以减少毒素的吸收。

2. 使用抗过敏药物

对于过敏反应,可以使用抗过敏药物,如抗组胺药等,以减轻症状。在严重的情况下,可能需要使用激素类药物。

3. 支持治疗

对于局部毒性反应,可以采用冷敷等方法减轻肿胀和疼痛。同时,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和循环状况,以防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或休克。

4. 防止进一步蜇伤

在被胡蜂蜇伤后,应避免再次接触胡蜂,并尽快就医。在户外活动时,应穿着适当的防护装备,尽量避免惊扰胡蜂。蜇伤局部治疗

1、对蜇刺仍遗留在皮肤者,可拔除或胶布粘贴拔除以及拔罐取毒针,不能挤压;

2、局部治疗,对症、支持治疗,如果有轻度过敏反应,可使用少量激素或抗组胺药物,观察病情变化。